top of page

降不了的師生比:幼教品質難提升

在家備受呵護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僅因為唸錯拼音,被老師打到背上全是瘀青。另一名孩子因抓傷同學,遭老師剪指甲剪到手指見血見骨……

Books
In The Press
Bio

文、圖 / 陳艾伶、李福荃、郭又華、倪旻勤 |2019.05.09

幼兒園虐童事件層出不窮,輿論直指問題源頭為師生比過高,導致教師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數間幼兒園的園方對於虐童事件的回應皆是「教師是情緒失控不是施暴。」五月初,洪宗熠等20名立委提案修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希望師生比能從現行1:15,調降為1:13。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家長亦認同應調降師生比,使幼兒獲得更好的教育品質。

註:「師生比降低」在數學上應為「生師比降低」。以師生比1:15來說,師生比降低應為學生數增加,然而師生比降低所求的是學生數減少,因此「生師比」降低才能滿足此要求。如生師比15:1,數學式15/1,學生為分子、老師為分母,師生比降低的說法才正確。但本報導為行文與閱讀方便,內文仍使用「師生比」敘述。

幼教師不堪負荷  連署求降師生比

法規timeline.jpg
幼教生師比相關法條時間軸,自民國70年以來,生師比便再也沒改變過。 圖表製作/李福荃

我國最早規範幼兒園師生比的法案為民國44年「托兒所設置辦法」(95年廢止),規範4歲以下幼兒15人需配置1保育員、4到6歲每20名配置一名保育員。民國70年「幼稚教育法」(103年已廢止)稍降低師生比為2:30後。便沒有再調降過。民國101年,政府實施幼托整合工程,將原屬內政部及教育部管轄的「托兒所」和「幼稚園」,調整服務對象為2至6歲的幼兒,並整合、改名成「幼兒園」,統一歸屬教育部管轄。此外,更將「托兒所」、「幼稚園」原先分別適用的師生比 1:20、1:15 ,統一整合為「幼兒園」適用的1:15。

據聯合報報導,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表示,38年來在少子化趨勢下,我國出生人口已由41萬減少至18萬,減幅超過一半。由於少子化為全球浪潮,為搶救少子化,鄰近國家都已全力投入經費,尤以香港、南韓、中國皆以降低師生比做為重要托育政策。反觀台灣,幼兒園師生比仍停滯不前。

雖有民眾屢次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連署,希望政府調降師生比,但僅有107年3月的提案達到主管機關回應門檻,然該次教育部的回應最終以「爰尚須研議」作結,原因為「降低幼兒園生師比,亦涉及幼兒園教室空間、收托人數、營運成本」,然而研議至今,教育部尚未有更進一步的作為。究竟在教學現場,師生比是否為決定教學品質的重要因素?為何相關人員不斷地提出要降低師生比?

「老師就只有一個人,沒有三頭六臂,沒辦法每個都面面俱到。」屏東縣南州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教師兼主任簡秀芬以自身經驗說明師生比對教師最直接的影響,由於老師數量少,在教學現場難免有疏失,有時候為了照顧某些學童,只能犧牲掉其他學生。

簡秀芬舉例,只要有一個小孩出狀況,其中一個老師只能特別照顧他,另一個老師便需一人擔起上課、帶領29個學童的責任,如此一來對教學品質就有影響。簡秀芬無奈地說:「他一來就開始哭,那我們是不是要多一個人力去關注他?」若不好好安慰學生,家長便認為是學校不會教、是老師不夠溫柔。光處理學童情緒,就得花上許多時間和精力,簡秀芬認為,這樣的分工對教學品質來說,並非長久之計,「因為你的情緒要保持到最佳的狀態,老師在教學上的情緒或是熱忱,真的會被消磨掉。」

「沒有在第一線的老師無法理解老師的辛苦。」簡秀芬表示,局外人總是覺得「看起來還好」,且自民國70年幼稚教育法修法後,師生比便維持了三十幾年,因此他認為降低師生比是為必要。台北市東湖國小附設幼兒園較師倪旻靈則說,他們並沒有要求政府能立刻降低師生比,只是希望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能看到改變。

發展「遲緩」學童增加  恐影響教學品質

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不只有教育,更需處理其他學齡不常見的種種狀況。簡秀芬舉例,她曾有一位中班學生因為家人過度保護,導致不會自己吃飯,「我們全部都傻住了,已經四歲了,這有點誇張。」她觀察,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多,恐怕對老師造成過重的負荷。為了專注處理一位特殊幼童的,常常導致教師對其他幼童無力關注,簡秀芬說:「平常這些瑣碎的事,變成另外一塊的教學,就會忽略一些正常的孩子。」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蕭美華分析,「公幼裡面有很多的『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會影響教學」,也是這些幼童,讓大家更覺得師生比需要調整。她進一步表示,「老師們通常在告訴我,他們2:30的孩子裡面都會有4、5個疑似發展遲緩,但是他們都沒有經過檢定。」

然而,只有通過鑒定、確認為有特殊需求的幼童,才可能申請生活助理員協助照顧。因此若未有生活助理員,就須仰賴教師額外注意來照顧的幼童,則可能影響到教學品質。蕭美華舉例,當一個老師在台前說故事時,遇到某個學童坐不住向外跑,另外一位老師只能跟著出去、將他追回。同時,若教室中有另一個學童在座位上用頭撞牆壁,原先在說故事的老師只能停下工作,來處理這位幼童。

簡秀芬解釋,老師是從學童的日常表現中,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雖然沒有實際的檢定,但在教學現場多年的老師,都能夠分辨。「我們覺得在他這個年紀應該要發展出來的能力,卻沒有發展出來。」簡秀芬表示,這些學童很可能並非是與生俱來的智能出問題,而是後天教育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現在家長常常都是用手機養小孩、用平板養小孩。」簡秀芬無奈地說,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或教育方式,讓孩子因「文化不利」而缺乏刺激,更影響到對外界的學習能力。

家長期望高  加重教師負擔

專題圖片-01-1.jpg
幼教老師壓力來源多,造成身心靈負擔。 採訪整理、圖表製作/倪旻勤

此外,現今的家長對幼教老師的期待極高,讓老師不得不繃緊神經,以滿足家長對教學品質的期待。倪旻靈舉例,家長接送小孩時會向他詢問今天的上課內容、小孩狀況,並認為老師應該以自己的孩子為重,「現在的家長都只關注自己的小孩,但你沒辦法一下都顧到所有小孩。」

簡秀芬補充,由於少子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連帶提高,更希望老師能注重學童的個別差異,才能因材施教、以不同教學方式對待孩子。也有家長期望老師能及時以通訊軟體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或是利用通訊軟體隨時交代老師注意事項,「這幾年我會覺得好像在服務小孩、在服務家長。」簡秀芬坦承,家長對他們的期待,讓他們只能追著孩子跑,根本無暇顧及教學品質,「對我們來講,教育的那一塊就縮小了。」教師功能從教育淪為照護。

為了滿足家長要求的趨勢,幼教老師認為師生比降低為必要。蕭美華卻提出不同意見,降低師生比不如提高教師能力,且以理想狀況來說,2:30已經比1:15來得好了,「如果我們有兩個老師的話,這個孩子被照顧的機會比較大。」若是要降低師生比,還是得看政府有沒有經費。

桃園市私立德來幼兒園主任戴玉英也認為,雖然超過老師的能力範圍會影響教學品質跟學童的照護需求,但比起調整師生比,更應著重於老師能力的提升。戴玉英表示,「對行業的熱忱度」、「對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學經驗」、「跟隨時代的教學內容」都是德來幼兒園會不斷要求老師的重點。儘管他承認師生比是教學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教師跟教學環境更重要。也因此,德來曾有過教師因自我要求無法實現,而主動辭職的案例。

公私幼兒園比較.png
公立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大不同,私幼教師平均薪水低於公幼,但對教學的要求多。 圖表製作/郭又華

戴玉英坦言,私立幼兒園工作壓力大、責任大,因此願意入職的教職員並不多,「他們寧願(照顧)嬰幼兒或去親子館。」此外,私立幼兒園為提升競爭力,需建立起僅屬於德來幼兒園的特色,更讓幼教老師在招生、教學的雙重壓力下,身心俱疲。

教學品質、家長對教學的干涉、教師的自我提升,都成為幼教老師的夢魘。倪旻靈在要準備教案時,總是焦慮得難以入眠,近期更時常從睡夢中驚醒。他表示,因為每個學生性格不一,適合的教學方式也不同,但進行大班教學時得一下子面對30個人的意見,「你當然會覺得心情不好、壓力大,會煩躁。」簡秀芬直言,若時間退回十年前,2:30的師生比他能接受,「但是現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多,老師會負荷不了,老師也是人啊。」

幼托整合後  師生比下修陷僵局

2012年幼托整合上路,過往托兒所與幼稚園的師生比合併為「幼兒園」的1:15,為學齡前教育之師生比帶來一線曙光。然而,相關幼托政策及勞動權益所引起的爭議,年年不爭論休。其中要求政府下修師生比,保障學童學習品質與教師勞權之聲浪,未曾停止。政策上路至今已經過了七個年頭,師生比下修的僵局,到底卡在哪裡了?

新竹市私立延平幼兒園園長洪懿聲表示:「從幼托整合至今,才過七年,在這個的時間點,要去檢討降低師生比,似乎有點言之過早。」他認為,幼托整合是將近十四年才完成整合的成果,並將托兒所原先1:20的生師比降至現今幼兒園法定的1:15,這已有長足的進展。洪懿聲表示,在政府來資源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於幼托整合上路未滿十年時談下修師生比,是很困難的。

洪懿聲指出,公立幼兒園因收費較低,人人都想送孩子就讀公幼,因而使公幼年年滿班,師生比一直呈現緊繃的狀態。但隨著少子化現象日益加劇,私立幼兒園普遍情況下,一個班幾乎無法收滿30人,大班平均收26-28人、中班24-26人、小班20-22人。對私幼來說,不太有師生比過高、影響教育品質的問題發生。

因此目前對私幼來說,師生比並不是很急迫的問題。且若依現況再下修生師比,私幼就必須增設班級、增聘老師,這些增加的成本,最後仍會轉嫁到家長身上。洪懿聲表示,為了一件不那麼重要的事情,幼兒園和家長反而要為此負擔更多成本,並不公平。他也補充,以公幼來說,下修生師比對公幼產生的成本,是要讓全體納稅人買單的。

廣設公幼為解方 ? 短期難達成

面對生師比調降僵局,洪懿聲表示,目前較恰當的做法是,先將廣設公共化幼兒園的工程做好,待公幼普及後,再來談生師比調降。因為要在政府廣設公幼和非營利幼兒園的情況下,支付生師比調降帶來的額外人事成本,幾乎是不可能。

kids.jpg
政府推出「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持續補助地方政府增設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期望減輕家長負擔。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教署、資料整理、製圖/陳艾伶

面對各團體對幼兒教保公共化政策的質疑,政委林萬億於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表示,教育部預計,至民國111年,將可增設公共或非營利幼兒園共2247個班級數,並提供6萬個公共化幼兒園名額,讓公共化程度從民國105年的3成提升到4成。但林政委坦言,我國幼兒照顧一向有私有化傾斜的問題,要在短期內達到高度公共化,有其難度。

蕭美華直言,這個議題卡關就是卡在政府有沒有錢的問題。對於一個市府決策者來說,如果他覺得目前情況可以,他就不會願意再多花一毛錢去優化,「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投資一向就是這樣的思維。」簡秀芬認為,政府不斷強調教育要向下紮根,卻連降低師生比都做不到,就是無心改變現狀,「一直在委屈老師、委屈孩子,然後委屈教育,這樣子改善沒有甚麼誠意。」

News and Events
Contact
bottom of page